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想的岁星,又称岁阴或太阴。何以要假设此太岁?这要从古人所谓十二辰说起。
天由东向西十二等分,称十二辰,用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 63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支表示,但其方向与顺序正好与岁星纪年法中的十二次相反(参见本书“什么是岁星纪年法”一问),这样,假想的太岁就与真岁星背道而驰了,如下图:
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
若以之纪年,即称太岁纪年法。代之天象,某年岁星在星纪,则太岁在析木(寅),这一年的岁星纪年为“岁在星纪”, 太岁纪年则为“太岁在寅”。第二年,岁星运行至玄相,称“岁在玄枵”;太岁则运行至大火(卯), 称“太岁在卯”。其餘可以类推,如“岁在实沈”,则“太岁在未”第二年,“岁在剪首”,则“太岁在申”。岁星与太岁“相遇”店又背道而驰。
古人还为十二个太岁年名分别取了古怪的名称以表示十二个年份。
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
太岁纪年创制之初是为反映岁星逐年所在天空方位,积累至八十多年就与天象的实际不相符合了。于是古人干脆就用六十甲子的千支纪年了,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纪年法由天象观测到抽象符号的历程,这一历程与生肖纪年有何关系,至今仍有待研究。
值得一提的是,后世史家或文学家若用太岁纪年那些古怪的名称纪年,完全是为了仿古,与实际天象完全无关,而是用当年的干支纪年对照而来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即有意仿古,如卷一“周纪一”:“起著雍攝提格,尽玄默困敦,凡三十五年”。这就是说从戊寅年到壬子年共三十五年,并无其他奥秘。